开笔礼仪式的意义
开笔礼仪式的意义,老师是每个学子的启蒙老师,开笔礼中的“开笔”是古代孩子开始学习认字的一种礼仪的称呼,这种仪式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一起来看看开笔礼仪式的意义吧。
开笔礼仪式的意义1
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“造势”,希望通过用朱砂“开智”这种新颖的仪式,吸引他们学毛笔字,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。开笔礼上,启蒙老师十分注目。能书会画、古文底子很厚,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,统一穿汉服出场,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。
开笔礼,是古代读书人人生四大礼之一,俗称破蒙,学童会在开学的`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,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、最简单的道理,并教读书、写字,然后参拜孔子像,才可以入学读书,这种仪式便是开笔礼。
主要特点
1、古今结合,有时代特点,在参加开笔礼的服装方面,学宫取“开笔”有关寓意,订做小博士服,而不是照搬古代秀才所穿的服装,更贴近现实生活。
2、启蒙教育通俗易懂,启蒙老师在做关于尊师重教、孝顺父母的教育时,不是诵读古文,而是说得比较通俗易懂,迎合孩子的需要。
3、书法育人,开笔礼上,书法老师手握毛笔,饱蘸浓墨,在挂起的宣纸上一撇一捺写下一个“人”字。“人”是一个笔画简单而意义深远的汉字,寓意在人生的启蒙阶段学会做人是最为重要的。
4、寄托祝福,随后老师们手捧朱砂走到孩子们面前,在他们的额头中间点上红印,祝福他们从此眼亮心明。爸爸妈妈们也可以将写满祝福语的卡片送给自己的孩子。
开笔礼仪式的意义2
开笔礼,现代兴起的一种礼仪,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,其仪式是根据一些传统的习俗构拟而来。
学童会在开学的第一天早早起床来到学堂,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、最简单的道理,并教读书、写字,然后参拜孔子像,才可以入学读书。这一仪式俗称“破蒙”。
社会意义:
开笔礼上,启蒙老师十分注目。能书会画、古文底子很厚,开笔礼整体气氛相协调,统一穿汉服出场,表现出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尊重。举办这个活动就是为学书法“造势”,希望通过用朱砂“开智”这种新颖的仪式,吸引他们学毛笔字,将传统书法文化发扬光大。
随着社会日益开放,孩子们吃洋快餐、穿洋装、学外语、打电脑,多数“电脑新人类”连手写钢笔字也七歪八扭,更别提费事去练毛笔字了,而对其他优秀文化传统也往往嗤之以鼻。“开笔礼”重现广州,正是努力矫正这种不良倾向的开始。一个隆重的仪式,将使孩子把上学求知看成一个神圣的使命,增强学习兴趣。今时今日,尽管不再读四书五经,不再考科举当秀才,但传统文化的熏陶仍应从娃娃抓起。
进入21世纪,一些学校逐渐恢复了开学前的开笔礼仪式,让小学生亲身体验古代“开笔礼”,使准备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,在似懂非懂中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进行接触。
开笔礼仪式的意义3
在古代,儿童一般四至七岁便要入私塾读书,无论出身贵贱,若要开蒙入学,一定要行“入学礼”,称之为开书、破学或破蒙。
在周诸侯学校的前面,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,名泮(音读盼)水,所以学校也称为“泮宫”。后来也称入学为入泮或游泮。
古代的学童入学要行大礼,都需进行入学仪式。《礼记·王制》记载:“学童首先换上学服,拜笔、入泮池、跨壁桥,然后上大成殿,拜孔子,行入学礼。”
第一步:正衣冠。
《礼记》云:“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”,“衣冠”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,所以要“先正衣冠,后明事理”。
第二步:拜先师。
学生们在先生的带领下,跨过泮池上的泮桥,先祭拜圣人先师孔子的神位:双膝跪地,九叩首。然后再拜私塾先生:三叩首。以教育学生尊师重教。
拜先生时,学生还要向先生赠送“六礼束修”,六礼即包括:芹菜,寓意为勤奋好学;莲子,寓意为苦心教育;红豆,寓意为红运高照;枣子,寓意为早早高中;桂圆,寓意为功德圆满;干瘦肉条,用来表达弟子的心意。
第三步:学生间互相鞠躬,表示以后要互帮互爱。
然后学生们还要“净手”。将手放到水盆里,正反各洗一次,然后擦干。表示净手净心,去除杂念,希望以后学习时心无旁骛。
入学礼完成以后,还要由先生进行“开笔礼”,主要有:朱砂开智、击鼓明志、描红开笔。
一、朱砂开智。
由先生手持毛笔,蘸朱砂在学生的眉心处,点上一颗像“痣”一样的红点。因为“痣”与“智”谐音,寓意儿童开启智慧,从此以后目明心明。
二、击鼓明志。
“击鼓明志”就是通过击鼓来表明自己的志向,击鼓的声音越响,声音传得越远,就说明你的志向就越远大。其目的在于希望孩子以后茅塞顿开、创业建功。
三、描红开笔。
最后先生教学生执笔,然后在纸上写下一个“人”字,由学生临摹,表明这一天你开始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个人。
入学礼和开笔礼完成以后,学生们就开启求学之路了!
孔子说“不学礼,无以立”。现在也有很多学校在提倡对儿童进行这些古代礼仪,其中这开笔礼还是有其特殊的意义。
这些礼仪,既可增强孩子们的仪式感,又可以引导学生尊敬教师,从而对学习也产生一种敬畏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