象征性意象举例
象征性意象举例,象征是利用了拟人的手法,使得象征的东西更加的生动形象,能够更好的向别人展现所象征的东西,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象征性意象举例的相关信息吧,一起来看看。
象征性意象举例1
丁香一样的颜色,
丁香一样的芬芳,
丁香一样额忧愁。
这里把感觉分化了。颜色是视觉,芬芳是嗅觉,都是直观可感的;“丁香一样的忧愁”,忧愁是抽象的,丁香是可感的,这是运用象征派的手法,把抽象的忧愁写成丁香一样的淡紫色的可感、可嗅。这就是法国象征主义者强调的“客观对应物”在感觉上的分化、组合。
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,
撑着油纸伞
像我一样,
像我一样地
默默地彳亍着,
冷漠、凄清,又惆怅。
这里的重复形成了诗歌的节奏。注意这一句“像我一样,像我一样地”。这句话很重要,“我”的感受不能直接讲出来,这个姑娘其实是“我”的情绪的“对应物”。“默默”是指“我”心里的感受没有讲出来,冷漠、凄清、惆怅,是她的特点,其实也就是“我”的情结特点。
太息一般的目光
用“可听的”(叹息)形容可视的(目光)。这是通感的手法,是象征派常用的。
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
描述的一切都是朦胧的,所有的意象构成了一种内在的和谐:油纸伞、丁香一样的姑娘,缓慢的动作,悠长的雨巷等等。
在雨巷的哀曲里,
消了她的颜色,
散了她的芬芳,
消散了,甚至是她的
太息般的眼光,
丁香般的惆怅。
在这里,还是有非常细致的五官感觉,颜色、芬芳、眼光、惆怅等,是一一消散了。
这里,姑娘的消失,充分说明了,或者暴露了戴望舒的象征派的追求,这个姑娘是不是存在过,这并不是他关注的。这个姑娘在诗里,好像并不曾存在过,只是诗人的一种幻觉,她之所以重要、有价值,就是因为她被营造成自己情感的客观对应物。
读过中文系的,都知道戴望舒还有一首《我用残损的手掌》,抒发对祖国的感情、对沦陷区、大后方的感情不是调动全部的感觉,而是集中在手掌的'触觉上。
我用残损的手掌
摸索这广大的土地:
象征性意象举例2
象征性意象是由象征方式所产生的一种意象。
如唐人王昌龄的《出塞》: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但使龙城飞将在,不教胡马度阴山”。这里的“明月”和“关”是边塞历史的象征,“龙城飞将”是英勇善战的将士的象征,“胡马”象征外族侵略者,“阴山”象征神州大地。曾卓《悬崖边的树》所写的悬崖边上的树:“它的弯曲的身体/留下了风的形状/它似乎即将倾斜跌进深谷里/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……”这是在厄运中仍保持着生活信念、憧憬着革命理想的战士象征。梁小斌的《中国,我的钥匙丢了》,全诗均以丢掉钥匙这一象征性意象结撰成章,重现了那不幸的年代,表达了作者对“文革”的全面否定。
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
其实诗人并没有碰见,这全是诗人想象中的情景。这个姑娘是诗人情绪的客观对应物。是什么情绪呢?失恋。这个失恋的感情很优美,缓慢,很凄清。
《雨巷》出来后,得到叶圣陶极高的评价,说它开始了“新诗节奏的新纪元”。这个节奏是由不断地重复形成的——语句、意象的重复。这个节奏比胡适那个《蝴蝶》好多了;和《死水》相比》,它的节奏又自由一些,《死水》的节奏严格得多。
总之,这首诗用了象征主义手法,但没有象征派的那种“以丑为美”。戴望舒这个人很有意思,他参加过左联,也译过苏联的文艺理论、革命小说,思想上是革命的,但他不去参加游行,写的诗从来也不革命。